王莽统治晚期,社会矛盾激化,农民纷纷揭竿而起,群雄逐鹿中原。拥有汉室血统的刘、刘秀两兄弟也相继起兵,企图重振汉朝。不同的是,哥哥刘不惜倾身破产,结交天下豪杰,称帝之心昭然若揭;弟弟刘秀却韬光养晦,静待时机,最终一举夺得帝位,成为名垂青史的东汉开国皇帝。
西汉末年的政治形势
西汉末年昏君辈出,自元帝以来,国力便江河日下了。汉成帝被赵飞燕、赵合德两姐妹迷得团团转,更是不理朝政,外戚专权的现象愈发严重,加上农民起义频繁,朝廷便处在风雨飘摇之中。等到汉哀帝继位,汉朝的气数基本将近,正所谓时势造英雄,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西汉初始元年(8),王莽废掉了西汉的末代皇帝孺子婴,自己登基做了皇帝,国号为“新”,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王莽新政。为了根除西汉末年以来积累的诸多问题,王莽一即位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这个出发点自然是好的,但是积重难返,西汉王朝的“痼疾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治愈的。急功近利的王莽本想迅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,却不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,最终适得其反,不但没有巩固统治地位,反而使得局势更加动荡不安。天灾人祸总是相伴相生的,王莽的改制最终以失败告终,加上水旱灾害不断侵袭,中原大地哀鸿遍野。最终,在新莽天凤年间,赤眉、绿林、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,刚刚统一的局势又重新分崩离析。乱世出英雄,刘氏宗亲在西汉末年已经遍布天下,各路豪杰都想问鼎中原,这其中也包括南阳的刘、刘秀两兄弟。
“牛背上的开国皇帝”
汉光武帝刘秀素来被称为“牛背上的开国皇帝”,在即位之前,他虽然也是皇族,但只是空有贵族头衔,实则属于远支旁庶,早已经形同庶民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西汉的皇族后裔在西汉末年已经有十万余人之多,所以所谓的皇室血脉根本不足为奇。刘秀的这一支族人历代生活在南阳,看到天下大乱,各地农民揭竿起义,刘秀的哥哥刘和南阳的诸多子弟也都蠢蠢欲动了。为了一图霸业,刘不惜倾家荡产,到处结交豪杰,招兵买马,刘秀却一直审时度势,静观其变,并劝说哥哥等待时机。可是急躁的刘不为所动,毅然在故乡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,所以史上称刘氏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。当时限于财力,舂陵军的装备非常落后,据说刘秀都是骑着牛出战的,所以才得了个“牛背上的开国皇帝”的称号。
军备的落后丝毫没有削弱起义军的信心,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,他们和新市、平林、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主力联合起来,一起对抗王莽的军队。最终,起义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,于新莽地皇四年(23)拥立了西汉宗室刘玄为帝,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。作战有功的刘也被封为大司徒,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。对想要称帝的刘来说,区区司徒哪里能够满足,所以他心中甚为不服。但无奈王莽未灭,不能先自乱阵脚,刘只能委屈自己向刘玄称臣。
后来,起义军在昆阳(浙江省平阳县东部)以区区万余人的守城部队战胜了多达四十二万的王莽大军,奠定了决定性的胜利。这次着名的以少胜多之战,多亏了刘秀的远见卓识和奇谋妙计。这一战之后,王莽再也无力阻止军队反扑,于是绿林军攻入长安,王莽新朝覆灭。这一战也使得刘秀威名远播,在军中的声望甚至超过了更始帝刘玄。
功高震主,韬光养晦
昆阳之役,刘秀立下首功,一战成名。可是理智的他并没有邀功请赏,而是马不停蹄地南下攻城,竭力表现对更始帝的忠心。可就在他南下征战之际,他的哥哥刘却被更始帝杀害了,原因就是刘太过高调,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野心。此刻的刘秀对更始帝自然恨之入骨,可他没有意气用事,而是隐忍不发,越发低调处事。对于兄长被杀一事,他镇定自若,丝毫没有将悲伤之情表现出来,反而主动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,这份忠心甚至让更始帝始料未及,颇感惭愧。所以,刘秀不但没有因为哥哥获罪,反而获得了提升,被封为武信侯。
从此之后,刘秀待人做事越发谨慎,处处留心不授人以柄。因为他知道自己功高震主,始终无法获得更始帝的完全信任,兄长之死就是血的教训,他必须隐忍以图将来。当时,更始政权虽然已经建立,但是国家并未统一,黄河以北各州郡还对新政权持观望态度。为了招抚河北,朝廷有人推举骁勇善战的刘秀前去,而有人则惧怕刘秀势力进一步壮大,坚决反对。这个出征河北的机会对刘秀来说尤为重要,所以他采纳了冯异的计策,极力巴结当时的权臣左丞相曹竟,通过他的力挺,最终获得了“持节北渡河”的机会。不过更始帝始终对他很防范,虽然派他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去河北招抚,却不给他配置兵马和粮草辎重,所以史书上称刘秀的出巡为“单车空节巡河北”。但即便如此,这只出笼的猛虎依然是势不可当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积蓄力量,一举称帝
刘秀费尽心机争得了出巡河北的机会,可以说终于逃过一劫,但是更始帝始终对他不放心,便让他“单车空节巡河北”,所以到了河北之后,刘秀又陷入了新的困境。当时恰逢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,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响应刘林,所以刘秀前去凶多吉少,形势危险。这时候,刘秀的至交好友邓禹兼程赶来,鼓励他“延揽英雄,务悦民心,立高祖之业,救万民之命”。邓禹的话让失意中的刘秀大为感佩和振奋。幸好,在刘秀到达河北之后,得到了上谷太守耿况之子、少年英雄耿弇的鼎力相助,才得以重整旗鼓。当时耿弇手中握有渔阳、上谷的骑兵万骑,足以抵挡邯郸的军队,所以不久刘秀就攻破了邯郸,推翻了王郎的政权。
而且,为了巩固自己在河北的势力,刘秀还亲赴真定府,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,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刘杨两家的关系。看着刘秀的势力一步步壮大,更始帝开始不安了,便派遣使者前去河北,要封刘秀为萧王,企图再次夺取他的兵马,并以领赏为名将其诱入长安杀害。好不容易逃出虎口的刘秀自然不可能乖乖送上门去任人宰割,他以河北未平为由,拒不领命,这等于摆明了要与更始帝决裂。
此时的刘秀已经不同往昔,他的手上握有数十万铜马农民军,被关中之人称为“铜马帝”,实力远远超过了长安城里的更始帝。隐忍已久的刘秀终于不用再忍气吞声,他的羽翼已丰,到了报仇雪恨,一展宏图的时刻了。更始三年(25)六月,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,为表重兴汉室之意,刘秀建国仍然使用“汉”的国号,史称东汉。即位之后,汉光武帝刘秀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,先后消灭了更始、赤眉和陇、蜀等诸多割据势力,终于使得战乱二十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
东汉十常侍怎么回事?十常侍之乱之后是什么
十常侍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宦官政治集团,虽然被称为“十常侍”,但是他们其实一共有12个人。这12个人分别是张让、赵忠、夏恽、郭胜、孙璋、毕岚、栗嵩、段珪、高望、张恭、韩悝、宋典,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太监,而且都担任中常侍的职位。
汉灵帝大概在十一岁左右就登基为帝了,这12个中常侍就成为了汉灵帝身边最得力的助手。
汉灵帝甚至还说十常侍中的“张常侍是我父,赵常侍是我母”,可见在十常侍的“熏陶”下,他已经难以分辨是非曲直了。在汉灵帝心中,这十二个人就是他的父母,是他最相信的人。
汉灵帝把十常侍当亲人,十常侍却把汉灵帝当做他们玩弄的工具。
在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,张让、赵忠、封谞、段珪、曹节、侯览、蹇硕、程旷、夏恽、郭胜十个人被称为十常侍。
小说里,皇帝直接把张让喊“阿父”,张让率领的这十个人则利用小皇帝来祸乱朝纲,从中谋取巨大的财富。三国演义的故事之所以会发生,这十常侍的贡献可是非常巨大。
十常侍到底是好还是坏呢?他们坏到哪种程度了呢?
在历史上,“十常侍乱政”这件事是非常出名的,这是以张让为首的十二个大太监组成的宦官集团。张让最初只是一个做杂事的小太监,在宫里几经沉浮后,张让慢慢的升为了宫里的太监首领。看过很多宫斗剧的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,张让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众太监首领,这其中到底经历了多少艰辛和苦楚。
但是,太监本来就容易变成心理变态,对社会有极大的攻击性,更何况张让这种权力欲爆棚的,其危险系数和武力值绝对是极高的。
公元前167年,汉恒帝刘志去世。第二年,汉灵帝刘宏在外戚窦氏的拥护下,于正月正式登基为帝。张让是宫中服侍汉灵帝的侍从,能够经常接触到这位小皇帝。汉灵帝年龄小,心智性格都没有成熟,对于每日陪伴在身侧的张让是非常信任。而张让就想尽了办法逗小皇帝开心。小皇帝开心了,他就可以趁机怂恿小皇帝许下一些承诺,颁布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政令。
在张让的花言巧语下,小皇帝答应了张让,在朝廷设立了“四园卖官所”,公开开价出售朝廷官职。要知道,不管是买官还是卖官,都不是对百姓有利的好事。有钱的却不一定有才,有才的却不一定有钱,到时候上任的是骡子还是马,我们就不得而知了!
汉灵帝长大一些以后,张让还让人建立了一个“裸游馆”,这是专门为汉灵帝提供淫乐场所。张让真的是怎么坏怎么来,试想一下,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汉灵帝,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?俗话说,近朱者赤近墨者黑,汉灵帝长大后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人,和张让等人是一路货色啊!
张让有了钱,就把自己的院子修得又高又大,有些甚至还超过了宫中宫殿,比宫殿还要奢侈精致。这可都是大不敬,按律当斩也不为过。但是张让有一张巧嘴,他用“天子不可登高,登高必遭大祸”来恐吓汉灵帝。
汉灵帝对张让,那是一百个顺从,也不怀疑这是张让在吓唬他,整天疑神疑鬼,生怕自己的宫殿过高,引来杀身之祸。反而对张让的做法很感激,感激张让保护了他,简直不明是非!
十常侍的另一个首领是赵忠,这也是一个大坏蛋!和张让不相上下。赵忠曾经还是皇后宫里的总管太监,后来当上了车骑将军。
十常侍是太监,没有后代,但是他们的爪牙却遍布天下。他们的父兄子弟,都成为他们的帮凶,他们横行霸道,根本没有哪个官敢站出来公然挑战他们的权威。正是因为没有人压制,他们变本加厉,对百姓的剥削越来越重,最后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来反
- 上一篇:古代皇子几岁娶妻-古代皇后生宝宝-广汉市名气华凌热水器f6021 [2024-06-03]
- 下一篇:东汉大将窦宪简介-击败匈奴-窦宪和窦婴什么关系 [2024-05-23]